湖北08年自考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代码:2070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微生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物学科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细胞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生态环境的课程。它既是现代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处于生命科学前沿的极具潜力的独立学科。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检验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力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主要代表种类,病毒的结构和属性,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生态、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免疫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基础。要求教师把握其课程特点,紧密联系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课堂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承上启下,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要求学生掌握: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位置,微生物的主要特点。
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贡献者。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中的主要应用。
4、微生物学的研究前沿与展望。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微生物概述(重点)
1、微生物在生物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理解)
2、微生物的特征 (应用)
二) 微生物学的发展(次重点)
1、微生物学的诞生 (识记)
2、微生物学发展的纯培养时代(20世纪的微生物学)(理解)
3、微生物学发展的生态学时代(21世纪的微生物学)(识记)
三) 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次重点)
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中的主要应用(应用)
第一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细胞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① 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② 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③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细菌细胞的一般性质 (一般)
一)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识记)
二)细胞的化学成分 (识记)
三)细胞中的有机单体和多聚体 (识记)
1、碳水化合物和多糖
2、脂肪酸和类脂
3、核苷酸和核酸
4、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二节 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 (重点)
一)细胞结构概貌(理解)
二)细胞壁和相关结构 (应用)
1、细胞壁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3、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
4、细菌细胞壁的多样性
5、细胞壁外的表层结构
表面层(S-Layers),外被多糖和荚膜
三)细胞质膜和内膜系统 (理解)
1、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2、与质膜相连的内膜系统
间体,光合作用内膜,非光合作用内膜
四)核质和细胞质 (识记)
1、核质区和质粒
2、核糖体和协助蛋白
3、内含体
五)芽孢和胞囊 (应用)
1、细菌的芽孢
2、细菌的胞囊
六)鞭毛和菌毛 (应用)
1、鞭毛和运动
2、菌毛和性菌毛
第三节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异同 (重点)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理解)
1、细胞壁和细胞质膜
2、细胞核
3、细胞质和细胞器
4、鞭毛和纤毛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应用)
三)微生物细胞的功能 (理解)
第四节 微生物细胞形态的多样性(一般)
一)原核生物的细胞形态 (识记)
1、细菌的细胞形状
2、古菌的细胞形状
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形态 (识记)
1、真菌
2、藻类
3、原生动物
第二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摄取营养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和次生代谢等,了解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重点)
一)营养元素及其功能(理解)
1、水
2、碳素营养
3、氮素营素
4、矿物质元素营养
5、生长因子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应用)
1、光能无机营养型
2、光能有机营养型
3、化能无机营养型
4、化能有机营养型
三)微生物摄取营养的方式(应用)
1、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
2、主动运输
3、基团转移
四)培养基(应用)
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第二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重点)
一)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产生(理解)
二)高能化合物和ATP的合成(识记)
1、细胞中的高能化合物
2、细胞合成ATP的途径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三)微生物细胞中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应用)
1、发酵作用
2、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
4、能量的消耗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重点)
一)己糖的分解(识记 )
1、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
2、糖酵解的其它途径
二)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应用)
1、酒精发酵
2、乳酸发酵
3、丁酸发酵
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次重点)
一)无机养分的同化(识记 )
1、二氧化碳的同化
2、氮素的同化(应用)
硝酸盐的同化还原,氨的同化,分子态氮的同化
3、硫酸盐的同化还原
二)大分子前体物质的合成(识记 )
1、单糖的合成
2、氨基酸的合成
3、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三)细胞结构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应用 )
1、多糖的合成
2、肽聚糖的合成和细胞壁的增长
四)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应用)
1、抗生素
2、激素
3、毒素
4、色素
5、生物发光
第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微生物的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原理以及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次重点)
一)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和复制 (理解)
1、DNA的结构
2、细胞中DNA的复制
二)核糖核酸(RNA)与遗传密码(识记)
1、rRNA
2、mRNA与遗传密码
3、tRNA
4、RNA的结构
三)微生物基因组 (识记)
1、染色体
2、染色体外遗传成分
3、基因与基因组
第二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的表达 (次重点)
一)从基因到蛋白质 (理解)
1、细菌基因的结构
2、转录过程
3、翻译过程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 (理解)
1、基因表达调控的操纵子模型
2、基因表达的总体调控
3、信号传导和双组分调节系统
双组分系统的构成,调节机制
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和基因重组 (重点)
一)变异及其机制(应用)
1、突变的方式
2、诱变与诱变剂
二)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应用)
1、转化作用
2、转导作用
3、接合作用
4、基因转座
5、关于细菌的适应突变
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和遗传工程 (重点)
1、重组DNA技术的要点 (应用)
2、目的基因的克隆 (理解)
基因克隆的程序,基因克隆的载体
3、克隆子的筛选 (识记)
克隆子的受体,挑选克隆子的策略
4、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 (应用)
DNA的人工合成,DNA的PCR扩增
5、基因的定位诱变 (识记)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量方法以及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了解微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分化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纯培养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重点)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应用)
1、稀释分离法
2、选择性培养基的利用
3、科赫法则
二)细菌群体生长的测量(应用)
1、细胞数量的测量
2、细胞生物量测量
三)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应用)
1、细菌的生长曲线
2、同步培养
3、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群体的生长
四)细菌群体生长的连续培养 (应用)
第二节 微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分化 (重点)
一)细胞的生长周期(识记)
1、真核细胞的生长周期
2、原核细胞的生长周期
二)细菌细胞的分化 (识记)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次重点)
一)温度(理解)
1、微生物生长的温度类型
2、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二)水分及其可给性(识记)
1、水的活度
2、渗透压
三)氢离子浓度(pH)(识记)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理解)
1、氧气与微生物的关系
2、环境Eh与微生物的生长
五)光和辐射 (识记)
1、可见光
2、紫外线
3、电离辐射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应用)
1、有机化合物
2、无机化合物
3、染色剂
4、其他
第五章 原核生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原核微生物鉴定、分类和命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菌的种类、特点及其与细菌的区别,掌握细菌、蓝细菌、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它细菌的形态特点以及各类群代表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及应用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鉴定和分类 (重点)
一)生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计时 (理解)
1、进化计时器
2、16S rRNA序列与进化树
3、生物的三域分类学说
二)分类单元和命名 (识记)
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2、种的界定
3、微生物的命名法
三)原核生物的鉴定和分类方法 (应用)
1、传统分类方法
2、分子分类法
3、多相分类
4、细菌鉴定的自动分析技术
5、数据库与计算机程序的应用
四)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 (应用)
第二节 古菌 (重点)
一)古菌的系统发育和代谢特征(应用)
1、古菌与细菌的主要区别
2、古菌的代谢
二)泉古菌 (识记)
三)广古菌 (识记)
1、极端嗜盐菌
2、极端嗜热菌
3、产甲烷菌
4、无细胞壁的古菌——热原体
第三节 细菌(重点)
一)变形细菌 (应用)
二)蓝细菌 (应用)
三)低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 (识记)
四)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细菌 (应用)
五)其它细菌 (应用)
第六章 真核微生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真菌的形态特点、繁殖方式和代表种类的主要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形态 (重点)
一) 菌丝和菌丝体 (理解)
1、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2、菌丝的特异化
3、酵母状细胞
二) 真菌的菌落 (应用)
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 (重点)
一) 无性繁殖 (应用)
二) 有性繁殖 (应用)
三) 准性生殖 (应用)
第三节 真菌的类别和代表种类 (次重点)
一)壶菌门 (理解)
二)接合菌门 (理解)
三)子囊菌门 (理解)
四)担子菌门 (理解)
五)半知菌门 (理解)
第七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基本知识,包括:
1、病毒的形状、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及分类。
2、亚病毒的基本知识。
3、毒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温和噬菌体和溶原细菌的特点。
4、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属性 (重点)
一)病毒的形状和大小 (理解)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应用)
三)病毒的增殖 (应用)
四)病毒的分类 (识记)
五)亚病毒 (理解)
第二节 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 (重点)
一)噬菌体的形态 (理解)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应用)
1、噬菌体生长的测定
2、毒性噬菌体
3、温和噬菌体和溶原性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次重点)
一)昆虫病毒 (识记)
二)植物病毒 (识记)
第八章 微生物生活的环境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
1、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微生物在土壤圈中的分布。
4、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共生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生态系统 (次重点)
一)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识记)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量流和食物链
3、物质流中的生物功能群
4、生态平衡
二)微生物群落 (识记)
1、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特点
2、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群落中种群的更替
4、微生物对动态环境的适应
5、生物膜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
一) 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应用)
二)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理解)
1、 培养方法
2、 非培养方法
3、 非培养方法的优缺点
三) 细菌个体生态学研究技术 (理解)
1、 常规方法
2、 核酸探针技术
3、 标记基因技术
四) 土壤微生物的原位研究 (理解)
第三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重点)
一)大气圈和岩石圈中的微生物 (识记)
二)水圈中的微生物 (识记)
1、淡水生境
2、海水生境
三)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理解)
1、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共生
2、共生发光和定数感应
3、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
四)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理解)
第四节 土壤圈及其微生物 (重点)
一)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应用)
1、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2、土壤微环境与微生物的分布
二)根圈及其微生物 (应用)
1、根圈的特点和根圈效应
2、根圈微生物类群
三)根圈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 (应用)
四)叶圈微生物 (识记)
第九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C、N、S、P元素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参与作用的微生物类群。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碳素生物循环 (重点)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 (应用)
二)不含氮新鲜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分解 (识记)
1、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分解
2、果胶物质的分解
3、木质素的分解
4、脂类的分解
三)甲烷的形成和转化 (理解)
1、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
2、甲烷产生菌
3、甲烷营养菌和甲烷的氧化
4、甲基营养菌和一碳化合物的同化
第二节 氮素生物循环 (重点)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 (理解)
二)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氨化作用 (理解)
三)硝化作用 (应用)
1、硝化细菌及其对氨的氧化
2、异养硝化作用
3、硝化作用的农业和环境意义
四)硝酸盐的还原和反硝化作用 (应用)
1、硝酸盐的还原途径
2、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
3、影响反硝化作用的环境因素
4、反硝化作用对农业和生态的影响
五)生物固氮作用 (应用)
1、固氮微生物
2、固氮作用的机理
3、土壤因素对固氮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 硫、磷等元素的循环和转化 (重点)
一)硫素生物循环 (理解)
1、硫素循环的一般途径
2、含硫有机物质的分解
3、无机硫化物和单质硫的氧化
4、硫酸盐的还原
二)磷素生物循环 (理解)
1、磷素循环的特点
2、含磷有机物质的分解
3、土壤中无机磷的转化
4、植物根-土系统中的磷流
三)铁和钾等元素的转化 (识记)
1、铁的转化
2、微生物增强铁的活度
3、锰的转化
4、钾的转化
第四节 物质循环与土壤肥力 (次重点)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 (理解)
二)有机质的C/N率对植物有效养分的影响 (理解)
三)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识记)
四)微生物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相互作用 (识记)
第十章 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知晓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共生关系的类型,了解根瘤和菌根的形态、结构、形成过程及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 (重点)
一)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应用)
1、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体系
2、根瘤菌和榆科植物共生体系
3、弗兰克氏菌和植物共生体系
4、蓝细菌和其他生物的共生关系
二)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应用)
第二节 固氮根瘤 (重点)
一)根瘤和茎瘤的形态和结构 (理解)
1、根瘤和茎瘤的外形
2、豆科植物根瘤的结构
二)根瘤的形成 (理解)
1、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态发生
2、根瘤菌的结瘤基因和结瘤因子
3、根瘤的成熟
4、宿主植物对根瘤形成的调节作用
三)根瘤的固氮功能 (应用)
1、氮素的固定和氨的同化
2、植物生长发育与固氮作用的动态变化
3、根瘤中氧气供应的调节
第三节 菌根的形态和功能 (重点)
一)外生菌根 (应用)
1、形态和结构
2、外生菌根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条件
3、外生菌根的作用
二)丛枝菌根 (应用)
1、丛枝菌根的结构
2、丛枝菌根形成过程
3、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类
4、丛枝菌根同植物代谢和生长的关系
第四节 植物内生微生物 (次重点)
一)内生真菌 (识记)
二)内生细菌 (识记)
三)土壤杆菌与植物肿瘤 (识记)
1、肿瘤的形成
2、Ti质粒及其转移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微生物对土壤和水体污染的治理 (重点)
一)微生物对农药和其他化学合成物的降解 (应用)
1、化学农药的残留和生物扩大
2、农药的降解
3、芳香族与卤代烃类的降解
二)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转化作用 (应用)
1、甲基化作用
2、去甲基化作用
3、还原作用
4、吸附作用
三)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 (理解)
1、生物修复的要素和措施
2、生物修复方法的类型和实施
3、植物在生物修复中的作用
第二节 微生物与农村有机废物处理 (次重点)
一)堆肥制作及其微生物学原理 (识记)
1、堆肥制作的传统方法
2、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
3、制作堆肥新方法简介
4、堆肥的生态和农业意义
二)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理解)
第三节 微生物与城市污水的处理 (重点)
一)自然水体的自动净化和污染物浓度指标 (识记)
1、水体的自净作用
2、污染物浓度指标
二)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识记)
1、活性污泥法
2、生物膜法
三)含氮磷等污水的处理 (识记)
1、生物脱氮
2、生物除磷
第四节 微生物接种剂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重点)
一)改善植物营养的接种剂 (理解)
1、接种剂的性质
2、接种剂的种类
二)微生物农药 (应用)
1、细菌杀虫剂
2、真菌杀虫剂
3、病毒和原生动物杀虫剂
4、抗生素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三)微生物降解剂 (理解)
四)接种剂应用的生态学方面 (识记)
第十二章 免疫学基础和血清学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等。掌握血清学检测技术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及抗体制备技术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 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重点)
一) 免疫的类型 (应用)
1、 非特异性免疫
2、 特异性免疫
二) 免疫系统 (理解)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3、 免疫分子
三) 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应答 (应用)
1、 免疫系统的功能
2、 免疫应答
第二节 抗原和抗体 (重点)
一) 抗原 (识记)
1、 抗原的性质
2、 抗原的分类
3、 重要的天然抗原
二) 抗体 (理解)
1、 抗体的基本结构
2、 抗体分子的酶解片段及功能区
3、 各类抗体的功能
4、 抗体的类型
第三节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重点)
一)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理解)
1、 特异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和抗原递呈
2、 细胞免疫应答程序
二)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理解)
1、 抗体的生物合成
2、 抗体的功能
三)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关系 (识记)
1、 T细胞和抗体产生
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性
第四节 血清学检测及抗体制备技术 (重点)
一) 血清学检测技术 (应用)
1、 沉淀反应
2、 凝集反应
3、 免疫标记技术
4、 补体结合反应和中和反应
5、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二) 抗体制备技术 (应用)
1、 人工免疫规律
2、 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3、 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4、 单克隆抗体技术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微生物学》(第六版),中国农业出版社,李阜棣 胡正嘉 主编, 2007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参考教材
①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 沈萍 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 黄秀梨,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④ 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⑤ 沈萍、彭珍荣主译, 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⑥ 于善谦、王洪海等,免疫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⑦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⑧ 陈三凤、刘德虎,现代微生物遗传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⑨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⑩ 刘志恒: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相关,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 次 | 内 容 | 学 时 |
绪论 | 微生物学概述 | 2 |
第一章 | 微生物的形态和 细胞结构 | 4 |
第二章 | 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 4 |
第三章 |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6 |
第四章 | 微生物的生长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 6 |
第五章 | 原核生物 | 8 |
第六章 | 真核微生物 | 8 |
第七章 | 非细胞生物——病毒 | 8 |
第八章 | 微生物生活的环境 | 4 |
第九章 |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6 |
第十章 | 微生物与植物的 共生关系 | 4 |
第十一章 | 微生物与环境的 治理和保护 | 6 |
第十二章 | 免疫学基础和 血清学技术 | 6 |
合 计 | 72 |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 20 %、"理解"为 25 %、"应用"为 55 %。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芽孢细菌的繁殖是依靠
A、芽孢 B、裂殖 C、出芽 D、藻殖段
(二)、填空题
细菌纯培养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延滞期、________、________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三)、名词解释题
1. 连续培养
(四)、简答题
1.比较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主要区别。
(五)、论述题
1.比较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湖北自考在线
【湖北08年自考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相关文章:
考务考籍
- 2020-11-17【考务考籍】成都温江区2013年4月自考座位号查询
- 2020-11-17【考务考籍】广东高明2013年7月自学考试温馨提示
- 2020-11-17【考务考籍】2013年7月广州自考课程合格证书发放时间调整通知
- 2020-11-17【考务考籍】2013年10月广东自考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0-11-17【考务考籍】北京自考办安副主任谈07年4月自考情况
- 2020-11-17【考务考籍】北京自考办李亚勤主任谈如何选择自考专业
- 2020-11-17【考务考籍】北京自考办考籍科领导谈自考毕业政策
- 2020-11-17【考务考籍】北京自考办计划科领导谈07年7月加考情况
其他最新资讯
- 2023-12-29【自考政策】广西自考网络助学平台新增61门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哪些证书可以免考自考相关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自考免考有哪些条件?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需要考多少门课?
- 2020-11-17【综合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办领导:未来自考将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网友关注
- 【自考政策】《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33号令)
- 【自考政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十大优势
- 【自考政策】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中级、高级)课程有调整
- 【自考政策】全国自考统一命题考试《餐饮业法规》课程考试说明
- 【自考政策】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宣传工作研讨会在汉召开
- 【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制度实施30周年专项课题日前结题
- 【自考政策】国家教育自考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 【自考政策】关于加强自考社会助学管理确保安全稳定的通知
网友关注视频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泊秦淮》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广东省
- 七年级下册外研版英语M8U2reading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
-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
-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 8.练习八_第一课时(特等奖)(苏教版三年级上册)_T142692
精品推荐
分类导航
猜您关注
-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常设考点校目录
- 江苏省自学考试报名时间将作较大调整
- 江苏常州市招考办对社会推出八项承诺
- 江苏成考“专升本”学生纷纷转投自考
- 陕西自考生丢失毕业证不再补办
- 辽宁各市自考招生办公室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