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严谨
在进行学术思考以及学术写作时,一定要坚持严谨精神。对于所涉及的事实要核对清楚,真实可靠。各种引文要准确无误,引用别人观点成果,要在文中注明,不掠人之美。提出观点,质疑谬误,要言之有据。
我们的教材上以马克思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为例,讲了学术思考和研究应持的态度,这里介绍我国一位学术大师陈寅恪的事迹。
陈寅恪是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曾留学日本及欧美,通晓22种语言,在唐史、敦煌学等文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在其女儿陈流求印象中,陈寅恪当年在清华给学生指导论文时,对每篇论文都仔细查看,论文中涉及的每项资料、推论都必须准确,“爹爹对学术严谨的习惯影响了我一生。我作为一名医生,要对每个病患负责,不严谨是不行的”。他的学生刘隆凯回忆说:有一回上课,陈寅恪先生给大家讲白居易的《卖炭翁》,当讲解“手把文书口中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时,刘隆凯认为,车本来就朝北,为什么又要牵向北?猜想这或许是老翁见到黄衣使者到来南逃未果的潜在情节,便就此把疑问写在了一张纸条上,交给了陈寅恪先生的助手黄萱女士。之后两天,他没能得黄萱女士和陈寅恪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认为也许自己的问题太浅薄了,所以陈寅恪先生才置之不理。但几天以后,陈寅恪先生在讲完一段之后,提到了刘隆凯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先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用心思考肯钻研的精神,然后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讲解完毕后,又谦虚地说自己的解答也未必正确,欢迎大家讨论;下课后,他又把刘隆凯单独叫进了书房,让助手找出了一些资料书籍,对这一问题给予进一步的解答;几天以后,在课堂上,陈寅恪先生再一次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经过自己这些天的思考,认为“牛头可能向东”;半个多月以后,当刘隆凯又一次去听课的时候,陈寅恪先生告诉他:“市,指的是东市。老翁由启夏门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监多是从大明宫来的。”
只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意思索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陈寅恪先生却如此认真地加以对待,足见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严谨态度。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认真的态度,才使他成为一名大师级的史学家。
【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严谨】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
文学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具体可感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艺术概括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审美理想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审美属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典型的特征性
其他最新资讯
- 2023-12-29【自考政策】广西自考网络助学平台新增61门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哪些证书可以免考自考相关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自考免考有哪些条件?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需要考多少门课?
- 2020-11-17【综合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办领导:未来自考将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网友关注
- 【公共课】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真题练习:矩阵
- 【公共课】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真题练习:样本方差
- 【公共课】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练习:认识论
- 【公共课】自考《英语(一)》真题练习:wish的虚拟语气
- 【公共课】自考《英语(一)》真题练习:there be
- 【公共课】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真题练习:行列式数乘与矩阵数乘
- 【公共课】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真题练习:法律思维
- 【公共课】自考《高等数学(工专)》真题练习:反函数
网友关注视频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10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 8.对剪花样_第一课时(二等奖)(冀美版二年级上册)_T515402
-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节街心广场
- 小学英语单词
- 北师大版数学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二节 小数点搬家
-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_六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_4.7 简单的指数方程_第一课时(沪教版高一下册)_T156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