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抒情主体与抒情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悠久的“诗言志”传统。诗歌创作的抒情主体——诗人内心处于高度的情绪状态,所以才有强烈的诗情表达。《毛诗序》中对诗歌的表现形容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古人的描述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诗人需要有饱满的情绪冲动;二是诗人还需要有“发言”成诗的语言天赋。从第二点又可以推出两个诗歌创作的问题,即:没有语言才能的人只能借助形体语言来即兴抒发情绪,将内心的情感表现为外在的具体声音和动作形式;有语言才能的人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但语言必须是具有声音效果和形象性的语言。
显然,通过语言来抒情比借助歌咏和舞蹈来抒情要难一些。用诗歌的形式传达情感需要一个过程,即诗歌表达的语言符号化的过程。虽然也有很多诗人喜欢或善于即兴创作,就像弹奏和舞蹈一样,但大多诗歌创作则是需要经历高度的语言组织才能实现。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创作主体要有高度的情绪状态,同时又要具备情绪体验之后非凡的语言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抒情,抒情主体如何学会运用一般的抒情话语,把抽象的情绪状态转化为形象可感的语言组织形式?
从现代抒情的概念入手来理解抒情的性质、形式及运用。在文学理论的表述上,所谓抒情,即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它偏重于写作者对于世界的主观表现,也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和评价。
这首先使得抒情具有高度的表达自由度,能超越具体时空,达到对现实世界之上的审美世界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看,抒情主人公跟一般状态下的人不同。他必须是思绪自由灵动,情绪超越现实之外,具有激情状态之人,而非日常生活状态的人。正是这种能激发诗意状态的人,内心才充满着一种将内心情感表现于外的冲动。
其次这种情感状态的抒情内容,即诗歌所要表现的某种情感过程和意义,只是一种体验、感悟或心境,具有一种表达的“不可言传”性。故其朦胧性与含混性导致抒情者对抒情话语形式的直接依赖。
【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点:抒情主体与抒情内容】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
文学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具体可感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艺术概括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审美理想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审美属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典型的特征性
其他最新资讯
- 2023-12-29【自考政策】广西自考网络助学平台新增61门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哪些证书可以免考自考相关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自考免考有哪些条件?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需要考多少门课?
- 2020-11-17【综合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办领导:未来自考将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网友关注
- 【公共课】自考《大学语文》真题练习:诗词的抒情方法
- 【公共课】全国2012年10月自考综合英语(二)试卷参考答案
- 【公共课】2013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18)
- 【公共课】2013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9)
- 【公共课】自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真题练习:二维随机变量
- 【公共课】自考《高等数学(一)》真题练习:洛必达法则的使用条件
- 【公共课】2013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4)
- 【公共课】自考《毛邓三》真题练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
网友关注视频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 六年级英语下册上海牛津版教材讲解 U1单词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安徽省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 每天日常投篮练习第一天森哥打卡上脚 Nike PG 2 如何调整运球跳投手感?
-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