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教材大纲第四章
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
(一)考核知识点
1.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
2.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解空间、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概念。
3.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
4.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及有惟一解的充要条件。
5.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解的结构。
6.非齐次线性方程的通解的求法。
(二)自学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熟练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基础解系及通解的含义和求法,熟练掌握非齐次线性议程组的有解判别法和通解的求法。
本章重点: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会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议程组。
难点: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求法。
(三)考核要求
1.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1.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
2.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解空间。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2.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
2.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的概念。
3.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与通解。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3.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定义,会判定基础解系所含向量的个数。
3.2掌握用矩阵初等行变换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方法;会化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简化行阶梯形矩阵;会写出方程组的通解。
4.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4.1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定理。
4.2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惟一解,有无穷多解的判别方法。
4.3会讨论含参数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5.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解的结构和通解的求法。要求达到“综合应用”层次。
5.1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与它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即导出组)的解之间的关系。
5.2熟练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的求法。
【全国2013年自考《线性代数(经管类)》教材大纲第四章】相关文章:
★ 2015年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近代文的新生面
★ 2015年全国自考财务报表分析(一)考试大纲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 2015年全国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考试大纲第八章
热点推荐:
教材大纲
- 2020-11-17【教材大纲】2005年高自考全国统考课一月七月时间安排
- 2016-09-01【教材大纲】2017年4月浙江自学考试用书目录
- 2016-09-01【教材大纲】2017年湖北调整更新部分自考课程考试大纲和教材的通知
- 2016-09-01【教材大纲】2016年10月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华东区协作统考课程教材考纲书目表
- 2016-09-01【教材大纲】2016年10月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程教材书目表
- 2016-06-29【教材大纲】2016年10月福建自考面向社会开考专业理论课程考试使用教材目录
- 2016-06-29【教材大纲】2016年10月四川省自学考试使用教材
- 2016-06-29【教材大纲】2016年10月云南自学考试开考课程使用教材目录
其他最新资讯
- 2023-12-29【自考政策】广西自考网络助学平台新增61门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哪些证书可以免考自考相关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自考免考有哪些条件?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需要考多少门课?
- 2020-11-17【综合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办领导:未来自考将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网友关注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中山自考报考工作安排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宁波自学考试报名通知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江门自考社会考生报名须知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惠州自学考试报名安排
- 【自考报名】珠海市延长2015年10月自考报名报考时间通知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湖州自学考试网上报名通知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自考报友情提示
- 【自考报名】2015年10月四川自学考试报名须知
网友关注视频
- 3月2日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
-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_第一课时(二等奖)(人美杨永善版二年级下册)_T644386
- 精品·同步课程 历史 八年级 上册 第15集 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7.2《统计图的选用》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1unit3名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 搭一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