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逆反心理会造成逆反行为、抵触行为。
(二)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布林指出,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动机唤醒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他去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之心理抗拒。
所谓自由行为,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在某一时期他有一套可供自己选择的行为,这套行为中任何一种行为在什么时间发生都可以由自己决定,所以称为自由行为。自由行为只包括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行为。
根据布林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一套自由行为中有一种行为被剥夺或者可能被剥夺的话,他将发生心理抗拒即逆反心理。
(三)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对自由的期望
人们对自由的期望越高,则当自由被剥夺时,其心理抗拒力量也越大。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有时候,个人的某种自由行为并未被剥夺,只是有可能被剥夺,即这种自由只是受到威胁,人们也会产生心理抗拒且企图使自己保持这种自由。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如果一项自由对自己越重要,则当这项自由被利夺时,其心理抗拒也越大。所谓重要性,这种自由行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法用其他行为来替代。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如果人们的某种自由被剥夺,还会影响到其他自由也被剥夺,则其心理抗拒会更强。
(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如何防治出现逆反心理)
1、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应当细心研究公众对“自由”的看法与认识,充分尊重和顺应他们的“自由”,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被剥夺。
2、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要注意传播的信息量和刺激量要适度,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造成传播对象的厌烦情绪,同样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2014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
经济学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经济学】2006年4月《资产评估》考前串讲
- 2020-11-17【经济学】自考“电子商务”复习资料(2)
- 2020-11-17【经济学】07年10月“电子商务概论”随堂笔记2
- 2020-11-17【经济学】07年10月自考“电子商务概论”串讲资料(2)
- 2020-11-17【经济学】07年10月自考“电子商务概论”随堂笔记二
- 2016-06-20【经济学】如何确定企业发行债券的价格?
- 2016-06-20【经济学】2015年10月自考金融市场学考点:欧洲货币
其他最新资讯
- 2023-12-29【自考政策】广西自考网络助学平台新增61门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哪些证书可以免考自考相关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自考免考有哪些条件?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需要考多少门课?
- 2020-11-17【综合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办领导:未来自考将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网友关注
- 【自考毕业】江西高等教育自考申请办理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程序
- 【考务考籍】湖北08年自考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 【自考毕业】云南省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
- 【考务考籍】浙江08年高教自学考试课程免考规定
- 【考务考籍】湖北08年自考体育史考试大纲
- 【考务考籍】湖北08年自考体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 【自考毕业】[吉林省]如何撰写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 【考务考籍】湖北08年自考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网友关注视频
-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 8 随形想象_第一课时(二等奖)(沪教版二年级上册)_T3786594
-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一次函数复习题B组(P11)
- 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21.3(2)分式方程P15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租船问题》
-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视频+PPT课件+教案,辽宁省